黑木耳露地催芽技術
時間:2023-04-08 16:43:11 作者:hbjr8
黑木耳出耳環節中,催芽十分重要。耳芽形成整齊、均勻,不僅直接關系到黑木耳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集中出耳可以減少黑木耳采收次數,降低人工成本,還能縮短黑木耳生長周期。在春季黑木耳下地催芽時期,相關技術人員提出以下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一、催芽技術
1、整畦
菌袋下地前,清除地面雜物,根據地形整畦,一般畦壟寬1.2-1.5米,壟溝寬40-50厘米、深15-20厘米,畦壟平整,畦面土壤細碎,長度根據場地確定。

每間隔2畦壟設1道管徑2-3厘米的微噴管道,置于壟溝間,匯總于地頭總管道,連接水源潛水泵;微噴管道上每間隔2-2.5米設一根長1.2-1.5米毛管,由噴桿支撐,噴桿高0.8-1米,每道毛管上端安有1個旋轉噴頭;每道微噴管道單獨設控制閥門。
3、菌袋下地
菌袋發滿菌后于3月上旬下地,野外適應5-10天后菌袋刺孔。
4、鋪膜
畦面提前噴濕,畦壟上覆蓋帶孔眼的黑色地膜,地膜孔眼間距10-15厘米,排列均勻,孔徑0.8-1厘米。
5、刺孔
刺孔方式多樣,有“*”形、“1”字形、“十”字形、圓形等,任選一種,采用專用機械,每個菌袋周身均勻刺孔180-220個,孔徑0.3-0.5厘米,孔深0.5-1.0厘米。
6、催芽
每間隔1畦壟,將刺孔后的菌袋間距2-3厘米豎立于畦壟上,封口朝下,排放整齊,上覆蓋帶孔眼的白色塑料薄膜,四周壓緊,再覆蓋長2米、寬1.2米、重2.5千克左右的草簾,進行集中催芽。催芽初期,調控環境溫度18℃-25℃,濕度60%-70%,保持氧氣充足,促進刺孔處菌絲恢復;3天后,調控環境溫度15℃-25℃,濕度80%-90%,二氧化碳濃度0.05%-0.15%,進行催芽處理。催芽環境濕度不夠時,可打開滴灌進行增濕,調控環境至適宜濕度。當外界環境溫度高于28℃時,打開噴灌適當噴水降溫,避免高溫高濕引起燒菌和病害發生。經15-20天催芽處理,耳芽可長至0.5厘米,催芽結束,即可分床進行出耳管理。
二、憋芽原因
1、菌種選擇不當。小孔栽培應選擇耳基單生的品種;嚴把菌種質量關,菌種應健壯,不采用攜帶雜菌、螨蟲的菌種。
2、菌袋過松,袋料分離。制袋時裝料不緊,培養料水分散失,下地運輸、裝卸中導致袋料分離,尤其是在開孔以后的袋料分離產生憋芽現象更為嚴重。所以在制袋、運輸的各環節都要做到輕拿輕放。
3、開口形狀不適宜,開口過小。開口形狀以“1”字口出芽效果最好,“*”形口次之,“O”型口最差,生產中根據催芽技術水平選擇開孔的形狀和大小。開口時應根據菌袋大小調整開口機械的刀具達到合理的孔深和孔徑大小。
4、催芽期間環境條件不適宜。黑木耳耳芽形成需溫度、濕度、光照、氧氣四個條件,如環境溫、濕度過低,光線過強,通風差均會造成刺孔后遲遲不出芽,時間一長,雜菌感染、袋料分離,出芽更困難。因此,催芽期間調控環境條件在適宜范圍內催芽效果最好。
來源:泰安市農科院
上一篇:精細做好出菇管理,確保羊肚菌豐收
下一篇:精細做好出菇管理,確保羊肚菌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