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林下栽培管理技術
時間:2023-04-10 16:52:59 作者:hbjr8
適宜套種竹蓀的竹林須符合幾個條件:一是交通方便,即須有竹林道,便于運輸栽培原料;二是有較豐富的水源,便于竹蓀出蓀季節噴水保濕需要;三是適宜的郁閉度;四是坡度平緩、土層較厚、肥沃尤其適合高效筍竹林經營的林地;五是選擇產筍小年的林地。
1. 整地挖畦
在選好的林地內挖畦,畦深20—25cm,寬30~40cm,沿水平帶走向建畦,長度視投料多少和場地而定。畦與畦之間留50~60cm 寬的走道,以方便生產管理。每畝竹林挖溝的面積為160-200平方米。
2. 鋪料和播種
采用條播,即原料一次性拌好倒入畦溝,開兩條播種溝,菌種掰成塊狀,撒入播種溝,蓋上培養料。
發酵培養料一定要注意播種前要檢查是否有氨味,若有必須要等氨味散盡后才可以播種。
菌種量17厘米袋菌種1包,或12厘米袋菌種2袋。
3. 覆土
對于坡度較大的竹林地,須從栽培畦上坡挖土覆蓋,使畦內測形成一條溝,具有蓄水保濕的作用。覆土以成塊狀為宜,厚5—8厘米,覆土后蓋上竹葉、稻草、谷殼等覆蓋物,防止雨水導致板結。
4. 發菌期管理
在菌絲生長階段,保持培養料和覆土層濕潤。若春季雨水太多,畦溝積水要及時排水。菌絲走滿培養料,長入覆土層,氣溫在20~25℃;再經過10~20 天,就會出現大量菌蕾,此時要揭去覆蓋的地膜,畦面蓋谷殼、竹葉作為保濕材料,注意保持濕度,適當噴水。
5. 出蓀管理
以水分管理為主,從菌蛋形成到膨大逐漸頂端凸起,破口抽柄撒裙整個過程,要保持較高的濕度,晴天要進行人工補水,每天一次,噴水量視竹林情況而定,雨天不需噴水。隨著濕度的提高,菌球從頂端破裂,菌蓋、菌柄依次從中擠出,當菌柄伸出后,從菌柄和菌蓋之間吐出菌裙。
一潮竹蓀采收結束后,應停水5~7d,澆一次重水,促進第二潮竹蓀的生長。
6. 采收與加工
竹蓀菌蕾破殼開傘至成熟為2.5~7h,選擇早上6點至10點采收,不能遲于12點。采收后送入烘干機烘干,擺放時注意菌裙要展開,菌柄放直,以獲得整齊美觀的商品。竹蓀烘烤一般用脫水機熱風干燥法,溫度控制65℃-70℃,烤干后的子實體捆扎后直立烘至全干,放置20~30 分鐘后,整理整齊包裝,放置避光干燥處冷藏待售。
7. 病蟲害防治
棘托竹蓀抗性特強,一般無雜菌污染。害蟲很少,偶發有芫箐啃食,只要采收及時即可。
上一篇:精細做好出菇管理,確保羊肚菌豐收
下一篇:大棚種植羊肚菌的優難點